更新时间:2022-02-17 08:19:49作者:佚名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 岳麓书社”关注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一
嘉庆十六年(1811)十一月,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白杨坪(今属湖南娄底双峰县)。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两年后授翰林院检讨,后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再任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因为太平军进犯湖南以及攻陷武昌等地,丁母忧而还乡的曾国藩奉旨办理本省团练,咸丰四年(1854)二月开始率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七年(1857)二月丁父忧而还乡,第二年六月复出,继续统帅湘军。咸丰十年(1860)赏兵部尚书衔,并任两江总督,下一年又奉旨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同治三年(1864)七月收复南京,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同治四年(1865)五月,奉旨北上围剿捻军;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同治七年(1868)四月,补授武英殿大学士;八月,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办理天津教案,后回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病逝于任上,赠太傅,谥文正。本书所收的家训,大多作于咸丰六年(1856)之后,也即曾国藩经常独自一人离家千里,故不得不以书信训诫其子女。
因为创建湘军并平定太平天国,又首倡洋务运动,曾国藩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也被认为是“三不朽”的圣人。曾经编辑曾国藩家书、日记为《曾文正公嘉言钞》的梁启超就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曾国藩在同时代士人之中则被称为“最钝拙”,又“终生在指逆之中”,何以成就其立德、立功、立言而震古烁今?梁启超指出:“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也就是说,曾国藩一生的成就,在于其有着“立志自拔于流俗”的精神,有着“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的精神,以及“不求近效,铢积寸累”的渐进,“植之以刚,贞之以恒”的固守,这种精神体现在湘军的崛起之中,也体现在其家训之中。
△《曾国藩家训》,岳麓书社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二
曾国藩生前曾经立志作一部“曾氏家训”,“凡家道之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然而因为戎马倥偬以及著书之难,未能完成心愿。后世所传的“曾国藩家训”则是取自其写与两个儿子的家书。其中也包含了曾国藩所总结的曾氏三代训诫,其祖父星冈公的“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字诀,其父亲竹亭公的“少壮敬亲,暮年爱亲”专重“孝”字,以及他自己总结的“八本”“三致祥”与“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等等,他对于先世与自身家教经验的总结,也可谓成果丰沛了。故《清史稿》也称赞他“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