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2-16 10:16:55作者:佚名
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与区域发展—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
✪ 高宏赋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现代国家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则是工业化、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才基础。正因此,职业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博弈的重要因素。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面临着不被社会重视和承认,制度和体系建设不规范、不完善,无法与国家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等问题。为此,中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在地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它们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经济社会的现状和需要的发展路径。本文即以其中的代表潍坊科技学院为例,阐述这类院校的兴起背景、发展历程、办学策略及其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兴起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蓬勃兴起,县域产业发展逐步从分散式布局向工业园区化、农业基地化、城镇集中化转变。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校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县域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大批有较高科学技术素养和职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并留在县域。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大型城市的虹吸效应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小城市、县域或乡镇就业。为此,自1999年开始,在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一批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学校,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则升格为本科高校。同时,国家还在事实上初步放开了对市、县级政府举办普通高校的限制。如此一来,高职毕业生大量增加,填补了区域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人才缺口。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这一宏观经济形势下,各地区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要有大批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却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快速迈进,90 年代末以来出现的高职学校,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地区(尤其是小城市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县域企业普遍面临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再次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和劳动力供求矛盾。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与当前产业转型升级无法匹配有两方面原因:其一,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较低,无法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前来就读,生源质量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二,在这一轮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机器换人”正在成为众多行业的现实,传统的“操作工式”的技术技能人才面临逐步被淘汰的风险,而培养这种传统技术技能人才的正是高职院校,简单地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已无法有效应对新的经济形态。而且,在我国现行的高校分类和科研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的科研得不到重视,平台、项目、经费、人才都难以得到保障,导致学校的应用研发能力较弱,培养的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