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0 08:10:16作者:佚名
黄帝被誉为“中华始祖”、“人文始祖”。 2、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称为“让步”制度。 尧推举舜为继任者,而禹则结束了这一制度。 3、我国原始社会于大禹时期结束。 4、公元前2070年左右,大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衰 1、夏都为阳城,统治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的中心地区。 2.齐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 世袭制取代了退位制,公共世界变成了家庭世界。 3、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百姓和奴隶的工具。 4、夏商周的变迁:王朝时间 建都王与灭国王 夏朝 约公元前 2070 年 - 约公元前 1600 年 阳城于 夏桀 商朝 约公元前 1600 年 - 公元前 1046 年 殷唐周 公元前 1046 年 公元前 771 年 周武王、周幽王 5.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统治。 (二)内容:周天子将土地、平民、奴隶分给外戚、功臣等,封为诸侯。 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进贡,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与天子作战。 (3)影响:西周通过分封,开发边远地区,加强统治,成为强国。 (4)在王位继承方面,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6、商朝多次迁都。 直到商王盘庚迁都殷国,统治才得以稳定。 后来商朝又称殷朝。 7. 公元前1600年左右,唐打败桀,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商周大战于牧野。 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又称镐京。 历史上称为西周。 8. 西周末年,中国人民发生骚乱。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青铜器皿。 2、商代是我国青铜文化的辉煌时期。 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司阳方尊等。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 3、与商周同一时期,我国西南成都平原还盛行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其代表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青铜神树等。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代时已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5. 夏、商、西周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稻、黍、黍、麦、豆并称为五谷,商周时期皆有。 6、夏商西周时期形成灿烂的青铜文明的主要原因是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7、奴隶社会奴隶的悲惨命运集中在人祭和人祭上。 ★第六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同时,他以“尊王拒夷”的命令,改革军事制度,组建强大的军队,扩大领土。 3、公元前7世纪中叶,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4、公元前7世纪末,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后来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5、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根据地图背)。 6、战国时期的典型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7、秦赵之间的决战是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 东方六国已经无力抵抗秦国了。 八、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春秋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各种灾难,但同时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一些领土更大、人口更多的诸侯国出现。 众多国家为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加快新旧制度更替。 ★第七课巨变时代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就是指养牛业。 养牛最晚在春秋末期出现,战国时期得到推广。 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得到推广。 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建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为成都平原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4、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始于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时期)发展成为战国之后最繁荣、最强大的封建国家。 5、战国时期各国为何进行变法运动? 答:春秋时期以来,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开垦了大量荒地。 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并出租出去。 他们变成了地主,租地的人变成了农民。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建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发起变法运动。 六、商鞅变法的内容是: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种多产粮食、布匹的人,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土地房屋,废除无军功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君主直接派官员治理。 7、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繁荣的封建国家。 8、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9、各国改革的影响:各国经过改革,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 地主阶级的统治取代了贵州奴隶主的统治。 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我国的封建社会就此形成。 ★第八课中国文化的兴起(一) 1.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2、商代使用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3、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铭文”。 西周后期,有人将文字组织成“大篆”。 秦代统一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来改用笔画较简的隶书。 4、现在的农历也叫“夏历”,据说起源于夏朝。 商代时期,历法逐渐完善,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加一个月。 战国时期,一年定有24个节气。 5、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
他总结了中医历来采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6、战国末期,楚国屈原采用楚方言,创造了新的诗体。 其代表作《离骚》是一首流传千古的抒情长诗。 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认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7、春秋战国时期流行“钟鼓乐”。 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文物中,以成套编钟最为珍贵。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兴起(二) 1、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论被记载在《论语》中。 他在思想上提出了“仁”论,主张“爱人”、“以德治国”。 在教育方面,他创办私塾,招收弟子,注重“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要求学生温习功课。他们不时学到的知识。 孔子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人,道家的创始人。 他的教诲被记载在《道德经》中。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并且相反的一面可以相互转化。 3、孙武是春秋末期军事家的鼻祖,着有《孙子兵法》一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是他的军事座右铭。 4、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创始人。 主张“博爱”、“互不侵犯”; 支持正义战争。 5、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 主张“仁政”治国,轻徭减税,强调可持续发展。
6、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无为而治”。 7、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主张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十课《秦王伐六合》 1.秦的统一: 完成时间:公元前221年 首都:咸阳 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含义: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和混战。春秋战国时期,生生不息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1、政治: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在我国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国家的全面军事和政治权力。 (二)中央设宰相、太守、监察御史,负责行政、军事、监察等职。 皇帝做出最终决定。 (三)地方实行县制。 2、经济:统一货币(圆方孔铜币)和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维护民族团结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焚书坑儒,毁坏文化,束缚人们的思想。 4、军事:北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开发南疆(统一岭南,修筑灵渠,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5秦国疆域: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起长城,南至南海。 秦朝幅员辽阔,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3、秦始皇的评价: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君主(回答问题时注意史实); 但他也有残酷的一面(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史实); 总的来说,他的优点多于他的缺点。 ★第十一课:“打不平,惩秦” 1、秦的暴政: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和痛苦,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1.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 2. 严酷的刑法 3. 二代更加残酷(赵高“称鹿为马”) 2. 陈胜吴广起义(起义): 时间:公元前 209 年 地点起义发生地:大泽乡 根本原因:秦暴政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倡议激励了后世数以百万计的劳动人民奋起反抗残酷的统治。 3、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秦军主力大败。 (烧鼎)刘邦:公元前207年,临近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楚汉冲突: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典故:项庄舞剑,意为沛公; 皆在长安。 刘邦是汉朝的皇帝。 ★第十二课统一的汉朝 1.文景的统治: 1.原因: (1)汉初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二)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 2、措施:(1)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轻徭、低赋税); (二)提倡节约; (三)弘扬“以德待民”。
二、汉武帝统一的背景、措施和效果: 1、政治:汉初诸侯国仍有相当的实力——颁布《天伐令》,削弱诸侯国的力量(朱福彦的建议) - 诸侯国不再能够与中央政府竞争。 2、思想:各派各派思想仍然十分活跃。 他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政府,这对中央集权十分不利——“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 创立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3.概要: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第一个鼎盛的封建时代。 3.东汉王朝建立:25年 建都:洛阳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第十三课汉代经济发展 1.黄河治理与农业进步: 1.西汉时期,武帝下令治理黄河; 东汉时期,明帝派王靖主持修河,八百多年来,黄河没有改变河道。 2、农业进步:(1)西汉时期,出现了犁(翻土、破土)、耧斗(播种工具)和两牛驮耕法。 (二)大规模种植麦(北)、稻(南)、桑。 2、丝织冶炼技术的改进: 1、丝织:采用提花机; 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远销海外。 2、冶炼技术:东汉杜氏发明了水渠(治铁工具),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铁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3、加强中央集权和商业繁荣的经济措施: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归还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经济统一)。 商业繁荣:东西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专业商业区:城市。
(但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 ★ 第十四课 匈奴的崛起及与汉朝的战争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生活习俗:游牧生活,为寻找水和草而迁徙。 2.冒顿单于首次统一蒙古草原 3.匈奴生产的发展(畜牧业兴盛;冶炼铸造业发达;他们学会了农耕,开始耕田种粮) 2.卫青与霍去病去病打败匈奴: 1、时间跨度:西汉初年(高祖、文帝、景帝)——汉武帝 2、背景:(1)汉初,经济萧条国家穷困,被迫联姻(将皇室姑娘视为公主,嫁给匈奴,每年赐予大量粮食和纺织品)。 然而匈奴骑兵年年出兵南下,联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 (2)文景统治后,汉朝逐渐强盛。 3、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从北方进攻匈奴。 匈奴遭受沉重打击,无力对抗西汉。 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昭君出塞:汉元帝时期,匈奴分裂。 其中呼韩邪单于自称臣服汉朝,南迁至长城附近。 他与西汉签订和约,入朝请求议和联姻。 宫中皇后昭君邀她前往。 影响:为汉匈两国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十五课汉族西域与丝绸之路 1、张骞西域: 1、西域: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今新疆及其以外地区。 2、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从侧翼攻击匈奴。 含义:了解西域的知识以及他们与汉朝沟通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宗旨:与西域国家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 4、西域都护府设立:60年前(标志着今天的新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用于运输丝绸,因西域而得名,同时将西域各国的产品输入中原)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天的新疆地区——西亚——欧洲2.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的广东开始)3.班超管理西域:1666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时,秦朝使者访问洛阳。 这是欧洲国家与我国之间的首次直接交流。 ★概要:汉武帝的统一政策 1、政治上,减少诸侯,加强中央集权。 (推文) 2、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盐铁经营权移交给中央,实行抑商政策。 (五铢钱、盐铁官营、重农抑商)3、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漠北之战) 4、思想上,贯彻“废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创立太学,以儒学为正统思想。 ★第十六课秦汉文化的繁荣(一) 1、纸的发明及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1、纸的发明: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西汉初期用麻制成的。 2.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蔡侯纸) 3.造纸技术的传播 2.《算术九章》和地动仪: 1.《算术九章》:成书于东汉的数学杰作,总结了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学成就。
2、张衡发明地动仪: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无预备功能) 3、华佗与张仲景: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作了麻醉剂“麻沸散”,并创作了《五禽戏》。 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 ★第十七课 秦汉文化的繁盛(二) 一、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1)起源于古印度(2)公元1世纪传入我国中原西汉末年 (3)东汉明帝年间,始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四)教义:人死后,可以转世到下一世。 人若能在今生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会得到幸福。 2、道教的兴起:(1)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2)创始人之一:张陵(3)产生于东汉民间(4)教义:主张自我修养修炼,炼丹,追求长生不老。 随道成仙。 2.王充和《论衡》:批判迷信鬼神思想 3.司马迁与《史记》:1.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历史学家的绝唱,空白的“礼” 《骚》2、历史成就:我国首创传记式通史成为后世纪传记式史书的典范。 3、文学成就:文字简洁,语言生动,人物栩栩如生。 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4. 内容时间跨度:黄帝—汉武帝时期 4. 震惊世界的秦兵马俑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国家一体化 ★ 第十八课 三国 1. 秦始皇兵马俑官渡之战: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时间:200,袁绍VS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统一北方,欲统一全国; 刘备、孙权的势力在南方发展起来。 2、时间:208年,曹操VS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三国基础。 3、三国的形成:国名、时间、都城、开国君主魏,220年洛阳称帝,221年曹丕罕称帝,222年成都、刘备、吴称王,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业。 4、三国经济发展: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盛,蜀锦销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益州(今台湾),加强了两地的联系。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发展 一、西晋的兴衰及内迁各民族: 1、西晋的统一:(1)魏灭蜀(2)266年,西晋取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3)280年,西晋灭吴,实现统一。 2、内陆各民族迁徙(东汉末年开始迁徙的五胡:匈奴、鲜卑、阶、氐、羌) 3、西晋灭亡:316年,西晋军队灭亡。内迁的匈奴灭亡西晋的原因:(1)统治集团腐败,西晋皇室争夺皇位十几年,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晋惠帝智力低下;“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奢侈腐败)(2)西晋统治阶级压迫迁入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
二、淝水之战: 1、背景:(1)南下——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2)北方——氐族苻坚建立的先秦政权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383年,前秦VS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4、影响:前秦统治崩溃,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 东晋王朝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南朝更替:宋、齐、梁、陈三与江南经济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1)江南地区发展农业条件优越。 (2)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3)江南战乱少,社会相对稳定。 2、业绩:大量荒地开垦为农田; 建立了许多水库项目; 开始使用绿肥,促进了牲畜和肥料。 小麦种植被提升为江南地区。 3.影响:它为重力经济中心向南逐步转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在北部的族裔群体的巨大融合1.北部的统一:1.统一:439年,北野王朝建立的北部人民建立,他们在东北地区统一了黄河盆地。 2.当时,黄河盆地的种族融合逐渐成为一个主要趋势(为什么小西奥文的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王朝皇帝皇帝的改革:1。将首都搬到Luoyang:基本目的和理由是加强中央平原上的统治。 2.敏化政策:学习中文; 穿汉衣服; 改变中国姓氏; 嫁给汉人; 采用HAN官方系统和法律; 学习汉礼节。
3.影响:北魏王朝皇帝的皇帝采取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一体化。 4.更换北王朝:北魏北部,魏北部 - 北北,西部北部 - 北北部 - 北部21和22:魏,金,南部和北王朝的文化作为过去与下一个之间的联系1.书法:1。在东部汉朝后期,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2.在WEI和JIN朝代期间,书法字体从密封脚本和官方脚本变为常规脚本,模糊脚本和运行脚本也逐渐流行。 2.佛教的普遍性和“毁灭的破坏理论”:南王朝的范·恩(Fan Zhen PI在世界上第一次的价值是小数点之后的第七位数是比世界领先一千年。 农业科学,北王朝的Jia Sixie的“ Qi Min的“基本要素”,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工作,北部魏朝的地理位置,李道乌安的“ shui jing zhu”,《综合地理》 Xizhi在东部王朝的“ lanting序言”和东部王朝的“ lanting序言”。 后代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剧本”,被称为“鼠尾草”。 吉·吉兹(Gu Kaizhi南部王朝的“毁灭神理论”在无神论上阐述了:依恋:中国历史上的王朝:需要记住建立时间,首都和成立于Xia,shang,shang,shang,sestern seast of thest of thest in秦,西汉,东部,三个王国,西金和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