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2-20 21:20:34作者:佚名
洪堡理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极具激进、前瞻、引领性质。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倡科学永远不会完全发现但要不停探索的事物,而非已经发现的事物”。
1876年,在丹尼尔·科伊特·吉尔曼的领导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巴尔的摩开设了一所新型综合大学,非常明确地模仿了德国威廉·冯·洪堡的办学理念。这是美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使大学从一个主要致力于传承既有知识的机构转变为探索、追求、发现新知识的地方。
几年之后,查尔斯·威廉·艾略特将哈佛学院重塑为哈佛大学,由洪堡设计的大学模式迅速而稳固地在美国扎根。
普鲁士大学坚守两条原则:探索科学的自由、教学与研究的统一。这两点成为哈佛大学的办学基准。作为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艾略特在哈佛任职长达40年,他主张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强调选修课,提高入学标准,终于使哈佛成为世界最顶尖名校,而其他院校也群起效法,带动了美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当然,自由研究和教学本身并不是大学的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大学的终极目标是知识,新知识以及更多的知识。
后来居上的美国大学
当今世界,美国大学统领高等教育界的江湖。无论哪种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名的大学中,美国高校居多。尤其是最拉风的前10名之中,美国通常要占8名。
相形之下,德国大学的排名则要逊色得多,德国顶级大学三剑客(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排名往往都在50名之外,更不用说其它的卓越大学联盟或TU9的成员校了。
为什么德国作为现代大学的鼻祖,却坐失世界高等教育的领先地位呢?
这里面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英语语言文化的主导,政府对于精英教育理念的认同度不一,以及二战之后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来自美国等。如果单从发展根源上看,美国大学和德国大学的区别就在于对洪堡理念的实施程度不同。
威廉·洪堡作为德国大学之父,为德国教育设计了一种理想化的发展模式。然而在实践中,德国大学并没有完全按照这样的模式演进,反而是美国大学更接近洪堡模式的理想状态,因而更为成功。
这里面有两个要点:
【财务的自由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曾经有教育界专家指出,无论何种大学排名或等级之分,其深层的根源都在于经费。
大学与其它机构实体不同,它的生存源于经费。财力雄厚的大学,必然能凝聚高端的师资,提供更好的学术支持,激励更多的研究成果,招收更优质的生源。
威廉·洪堡为实现大学的财政独立,特别鼓励其获得拥有自由支配权的捐款。在美国,无论是原先的私立学院还是后来的私立大学,都恰好实现了独立于政府的财务自由。甚至美国的公立大学也在模仿私立大学机制,他们同样拥有非直接来自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捐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