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8 21:07:34作者:佚名
学生们正在体验剪纸艺术。佟晓宇 摄
中新网杭州12月27日电 (童晓宇)确保绝活不“绝无仅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期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发挥作用是教育者的追求。 12月27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的“‘非遗进校园’2018首届西湖非遗论坛”上,来自全省的众多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分享多年来的心得体会。 实践经验助力非遗教育扎根校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走进校园,成为各级教育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 但不难发现,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行动仍存在不少瓶颈。
“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匮乏、教材匮乏、课程融入不足。”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陈顺水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主要集中在保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上。 该项目以展览、演出的形式引入各学校,更多的是一种宣传手段,尚未完成从文化传承到知识普及到技能培训再到学术传播的转变。
展览单元向观众展示竹蜻蜓。佟晓宇 摄
陈顺水的担心不无道理。 如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也是杭州西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杭州西湖区教育局主办的本次活动的目的。
黄小健是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4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让这项技术走向大众的关注,并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木版印刷学分课程。 。 “全国从事雕版印刷的人屈指可数,所以这几年我们尽可能走出工作室,学校是我们传播这项技能的最佳场所。”
为了让课程更好地适应学校,黄小健带领的团队根据年龄层次、学生人数、总时长、场地等条件定制了方案。 “一般我们把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前者让学生了解雕刻和印刷,后者则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黄小健说道。
因地制宜,是黄小健团队的一贯目标,也是区级细木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燕云入校时的实践。 但随着合作学校越来越多,陈艳云面临着教师数量、专业度等问题。
为此,他把目光投向了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 “任何行业都必须有专业技能。为此,我对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技术操作培训,并请他们教孩子。此外,我们还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了小学、初中三个项目和职业高中。木工干课程,包括阶段。”
学生参与西溪花篮的编织。佟晓宇 摄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陈燕云还邀请了技术团队开发了一款APP,将木工流程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来掌控学习进度,帮助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重新开发课程并制定自己的校本课程。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馆员徐林田曾用“拉横幅、拍照”来形容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现状,但听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经历”后,他有信心。 “他们的实践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新途径。”
他认为,在学校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让学生成为工匠,而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型、综合性人才。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