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4-18 16:24:33作者:网络
行花街,逛花市说到广东人的春节习俗,自然少不了行花街,逛花市。在广东,无论是广府,还是客家,亦或是潮汕,在将近过年期间,都有逛花市的习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广府花市,每年广州都有盛大的花市盛典,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花市一般在年25,26开始,到大年初一结束。许多广东人会在过年前到花市逛上一圈,买几盆好看的花回家,装饰家里,使家里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过年氛围。其中,年桔最讨广东人的喜欢,每年花市最少不了的,就是年桔。对于在广东刚刚买了新房的年轻人来说,过年又怎能少得了两盆象征大吉大利的年桔呢?舞狮舞龙,别样热闹要说广东人的过年习俗里面,那样最具看点,自然少不了舞狮舞龙,尤其是舞狮,在广东许多地区,过年的时候都会请来醒狮队进行舞狮表演,在热闹喜庆之余,还让年味越渐浓厚。在广东许多地方,舞狮有着醒狮临门,福运到来的好意头。许多有钱的老板常常会请醒狮队到自己的商铺或者公司门前表演,增添福气和好意头。过年期间,许多醒狮队也会在乡村进行演出,为广东乡村带来喜庆欢愉的气息。许多在大城市里面打拼的年轻人,过年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回家看醒狮表演,毕竟一年没有几次,不抓住机会,下次想要看到就难了。其实在北方也有舞狮表演,但是随着现代化气息的侵占,许多北方舞狮已经逐渐没落,唯有广东舞狮依然保持着它的声色,如果留在广东过年,又怎能错过这样一场盛演呢。利是不在多,重在吉利逢年过节,在广东自然少不了派利是,派利是普通话就是派过年红包的意思。虽然这是中国许多地区都有的习俗,但是在广东,人们习惯将派红包成为派利是,利是意思就是大吉大利的意思。派一个红包给你有着给人带来吉利的好意头。在广东,人们派红包不是看中的是红包要有多少钱,而是重在一个好意头。一个5元,10元的红包,虽然钱不过,但是人人都有份,每个人都不会落下。在过年的喜庆节日里面,少不了每一个人的利是,自然也就是少不了吉祥的意思。对于当下已婚的年轻人来说,在广东过年派红包,不仅没有什么压力,还好意头多多。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广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年例),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四大块。及茂名一带的年例是广东地区一个最独特的传统节日,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善堂是中国民间慈善的典范;广东粤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誉满全国,放眼现实便可知,潮粤菜为现今中国最大的菜系!而广东的粤剧、潮剧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广东音乐,潮州音乐雅韵飘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犷豪迈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围屋被认为是中国汉人南迁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致。 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2年,广东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60.41亿元(不含基建部分),占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出的13.58%,居全国首位。8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一批投资规模大、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在全国引人瞩目。全省现有文化事业机构2,427个(不含电影事业,下同),文化队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艺术创作演出、群众文化、公共图书馆、电影发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场等骨干网络;形成以国家办文化为主导、社会办文化为基础的广东文化新格局。 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均为全国一流乐团之列,广东实验现代舞团为国际知名舞团。已建或在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有省博物馆新馆、星海音乐厅、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等;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跃居全国先列,在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评选中,广东省连续两年获得总成绩和金奖数全国第一。全国乃至亚洲首个水下考古基地设在广东。1997、2000、2001年均有项目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音像城2002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占全国批发量的70%。连续五年对外文化交流进出文化团体的总批次和总人数均为全国之首。但人均博物馆,图书馆数量依靠低。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系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