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12 10:18:16作者:佚名
近些年来,杭州职业技术大学抢抓职业教育大发展战略机遇,全面落实杭州市职业教育专业、师资、招生、实训、就业“五统筹”改革,不断优化类型定位,着重构建高质量服务发展高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高地和产教融合创新高地,以培养更多高素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匠人为己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技术和人才支撑。
一、聚焦共同富裕,构建高水平服务地方发展高地
一是高质量建设四省边际(杭州)共康职院。积极涉足“扩中”“提低”战略实践,针对区域1万多名农户工技能培训再就业和40万名左右文员、初级工、中级工技能等级培训提高的现实需求,牵头建设四省边际(杭州)共康大学,联动区域内30余家专业教学点、龙头企业、社会机构留学之路,大力举办“新蓝领、新匠人、新农人”培育。该大学自4月份创立以来,已举办“线上+线下”培训50余期,培训学员1.1万人次,拉动就业2000余人,提高“新蓝领”技能等级3000余人。其中,“龙和渔业”“红专粮油”“柯城村播”等教学基地创办四省边际农旅融合、高效农业、农村电商等培训班共10余期,吸引吉安、黄山等地1000余名学员出席,着重构建四省边际高质量就业创业致富培训品牌。
二是高层次建设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联动四省边际5所高职高校、4家人社部门及40余家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已建成600余人的联盟培训师资库,推选出30名金牌讲师,年职业培训量达4万人次以上。其中,“衢州月嫂”等品牌培训已在南昌、广丰、武夷山等地推广落地,培训“衢州月嫂”广丰学员300余人,“衢职培训”经验与案例在联盟成员单位的社会培训工作中被广泛推广应用。
三是高水平提高社会整治服务基态。迭代升级乡村振兴大学、农民大学、女子大学、退役军人大学等社会整治服务平台,根据党建统领、基层整治、产业培植三大蓝筹股设计6大类30个培训项目,推动友好型社会建立,着重培植“衢州有礼”“衢州乡旅”“衢州月嫂”三大培训品牌,年社会培训规模将近2万人次,共培植扶植乡村产业项目163个,推动农户创收3.2万元,帮助转移就业1万余人。
二、聚焦中高职一体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高地
一是参与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杭州市9所重点中职高校15个专业举办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本地生源招生数从2020年的475人,下降到2022年的1020人,全面强化一体规划、学段衔接、技能递进等顶楼设计,强化人才一体化培养力度。与杭州大专共建盈川大学,举办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共同研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协同深化课程变革、评价体系建设,构建紧密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机制。紧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医护康养、工业互联网等7大专业群建设,近两年开办新专业6个,撤消专业3个,专业群结构与地方产业群发展衔接更加紧密、布局愈发优化。
二是推进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建设。牵头举办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专业规划、论证、设置、调整及建设工作,将全市最初的56个专业107个布点,调整为49个专业87个布点,初步建立了医护康养、智能制造、交通运输、文旅健康等六大专业群。推动中高职专业设置、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无缝衔接,依托医护康养、工业互联网2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优势,推动区域中职专业(群)协同发展。
三是举办中高职一体化班主任团队建设。结合区域职业高校专业布局、特色优势、师资力量等情况,与各中职中学共建13支中高职一体化班主任团队,全面举办师资协同研训、高层次教科研项目申报及精品在线课程、新形态教材、“课堂革命”典型案例等课程资源开发的全方位合作,3项教学成果获省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6支团队获市级教学能力大赛一、二等奖,1支团队荣获市级班主任教学创新团队。施行班主任企业实践计划,与10余家大小型企业共建双师型班主任培养培训基地,200余位专任班主任参与顶岗实践,外聘260余位企业技术骨干兼任专业导师。
三、聚焦产学研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创新发展高地
一是建立现代产业大学建设新生态。主动寻求与上市公司、龙头企事业单位举办深度合作,与华友钴业共建华友新材料大学,与市消防大队共建省内第一所消防搜救大学,与通天星集团共建马来西亚“丝路大学”,加强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施行,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充分发挥金华职业教育集团作用,搭建区域职业高校与重点企业联合发布产学研合作“牵手”清单平台,通过互聘导师、联合开课,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成果转化中心,合作开展双创比赛、孵化项目等,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二是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机制。将“企业命题、高校揭榜”融入服务发展计划,引导师生“应需研制”,建成省市博士创新站、省级教学创新团队等重大科技服务创新平台23个,以高层次人才聚集提高服务发展基态。通过加强经费投入、仪器设备募捐、技术转化及产品联合研制、学生联合培养、人员联合培训等合作模式,推动中学与龙头企业共成长、同进步。
三是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行业、职业能力标准、生产过程、工作岗位的有机衔接,变革中学生实习实训体系,与全市300余家企业就中学生本地实习、就业达成良好合作,建设数字匠人等市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6个。组织举办企业家走入高职高校活动,搭建企业进校急聘平台,2021年以来开展现场宣讲和空中宣讲50余场,每周动态发布线上急聘信息。推动“以创促就”,中学创新工坊孵化的思汉电子、乾坤图象、芯程物联等科技型公司,推动上百名结业生就业。组织四省边际学院生直播创业比赛等活动,通过创新训练计划、竞赛培训、免费进驻创业园等形式,为100余个学院生“双创”团队提供支持,促使结业生愈发充分更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