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8-24 23:23:25作者:admin2
(这里只指民办)
1、不能参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说经营后利润不能分配;
2、政府支持力度,大部分非营利组织没有能得到政府的支持;生存困难;
3、人,非营利组织在开支上相对从简,因为要面对公众的监督,所以从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优秀人才的吸收和培养;
4、税收优惠,政府虽然颁布了许多扶持政策,但未能落地实施;已有的优惠政策也不是每一家都申请得到;
主要有三点:
1. 挤出效应:财政活动并不总是导致经济活动增加,因为赤字开支用于资助支出或减税可以挤走资金用于其他经济活动。
2. 边际消费倾向问题:乘数依赖于MPC(边际消费倾向)。个人都有一个MPC ,但MPC在全社会并不是全部一致的。即使它是,消费的性质也不是均匀的。某些消费可能被视为比其他消费方式对经济好处更大 。社会的某些部门可能比别人有一个更高的MPC。
3. 外部性: 也有人认为,过度依赖于财政乘数可能导致外部性,如环境恶化,不可持续的资源枯竭或社会后果的忽视。
答:政策执行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
1、法律手段是政策知性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方式来执行政策。依靠各级行政机关或经济管理部门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知识、规定和下达工作计划等等,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来促进政策的执行。
第一,行政手段使用命令、指令、规定、条例等形式出现的,使用行政处罚作保证的,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第二,行政手段比较明确,准确性也比较高。
第三,由于行政手段的约束力强,准确定性搞,同时又是直接调节政策的实施活动,因此,一般来说他比其他手段发挥作用快。比如:用行政手段禁止某种产品的进口货出口,就比用经济手段或法律手段来的快。行政手段运用得当能够有令行禁止的效果,这有利于对付突如其来的、暴发性的问题,有利于政策运行中的急转弯急刹车,以迅速扭转有害的倾向和比例局面。
局限性:一是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只从行政角度考虑问题,忽视经济规律、经济效益、经济责任和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容易产生“一刀切”的瞎指挥。
二是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影响下级组织的积极性。
2、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法律手段除了与行政手段一样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外,他还具有稳定想和规范性的特点。在处理特殊的、个别的问题时,还需要与行政手段的甘谷补充。
3、经济手段政策执行中的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一系列与价值相关的经济利益范畴、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解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促进政策的执行。具体地说,经济手段包括运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资金、罚款等经济杠杆和价值工具,以及经济责任制、经济合同等。经济手段还具有更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优越性。在政策执行中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