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6-17 08:04:06作者:admin2
从网上抄的,希望你能用上。 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提出疑问 请你帮帮忙:有辆面包车和公交车在吵架,面包车说:“我比你跑地快,我2小时可以行驶120千米。”公交车不服气,说:“我3个小时行使了210千米。”他们一直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到底谁快。请你作为公证员帮忙解决一下。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1)指名让学生说,你觉得谁快一点,并说明理由。(放开让学生说) (2)然后,引导出:大家都认为公交车跑地快。怎样来比较谁快谁慢时间像小马车教案?让学生体会关键是看谁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我们用一个小时作为单位时间)行驶的路程谁多?这就是表示“速度”。因此,速度是表示物体的快与慢。 (3)请你说说看,面包车的速度是多少?(一个(每)小时行使60千米,表示60千米/时)公交车的速度是多少(一个(每)小时行使70千米,表示70千米/时)? (4)请你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速度?你能找出来吗?(比如:自行车的速度、人步行的速度、火箭的速度、火车的速度等等。老师可以给出他们大约的速度。让学生体会出大约的速度就是平均的速度,速度是不确定的,是变化的。) (5)我们知道,速度是不确定的,是变化的。如果要你计算当时的速度,你会算吗?请你仔细思考一下。引导:要知道速度,需要哪些条件?(结合公交车和面包车比快的题目)请小组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速度=? (6)小组汇报。(以“我们小组认为……”的句式。)引导出:速度=路程÷时间。 3.巩固练习 路程150千米160千米110米12千米 时间30分20小时11秒300分 速度 4.探索,分享 假如,我有两个疑惑:一、我想知道辆车从某地到某地需要多少时间?应该怎么求?二、我想知道这辆车从某地到某地要多少路程?又该需要哪些条件? 请四人小组讨论。 最终得出: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小结: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变量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并让学生熟记在心,那些相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背诵) 5.实践问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小时,我们可以知道他路程是?60×3=180。 请问:60×3=180表示什么?180÷3=60表示什么?180÷60=3表示什么? 6.课堂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就来猜一猜谁跑得快?课件出示:拖拉机2小时跑了120千米,面包车3小时跑了210千米,请你们说说谁跑得快呢?学生积极讨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方法? (2)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拖拉机行120千米所用时间:2小时。面包车行210千米所用的时间:3小时。拖拉机用的时间少,所以拖拉机跑得快。教师对这种方法先不予以否定,让这名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分析的方法,或让其他同学说说他错在哪里。(2)拖拉机2小时行的路程:120千米。面包车2小时行的路程:210÷3×2=140(千米)140千米>120千米,所以面包车跑得快。(3)拖拉机每小时行驶的路程:120÷2=60(千米)面包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210÷3=70(千米)因为60千米<70千米,所以面包车跑得快。最后明确:要想知道谁快,就要看看统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统一时间再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那么60千米<70千米,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教师板书:120÷2=60(千米)(拖拉机.) 210÷3=70 (千米)(面包车) 3.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请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小组探究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速度=路程÷时间 看一看 教师出示看一看中的四幅图学生读一读每幅图下面的文字。教师板书:4千米/小时,12千米/小时,340米/秒,30万千米/秒。观察哪一个速度快。再让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学生课前收集的数据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1.试一试 完成课后第一题。 课件出示图,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完成课后第二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的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理清三者关系。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课件出示题 学生填空,目的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及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道理。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是什么? 同学们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后,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同学们要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路程、速度与时间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拿出口算卡片,同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课件出示我能填得准。 路程=( )×( ) 速度=( ) ( ) 时间=( )( ) ( )=路程 速度 ( )=速度 ( ) 二.课堂练习 1。填空 (1)羚羊4小时奔跑360千米。羚羊奔跑的速度()。 (2)小明从家到学校5分钟行了300米。小明步行的速度:( )。 (3)人造卫星6秒行48千米。人造卫星的速度:( )。 2.课件出示情境图“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题目中都获取了哪些信息。让学生看图列式计算。目的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策略意识。 小组讨论要想求出第一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用什么方法计算。汇报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问题。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交流结果,说说自己的想法。 自由选择方法做第三个问题。可以独立做,可以小组研究,也可问老师。全班交流答案,共同订正答案。 3.完成“练一练”第4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此题是对所学的知识是再次巩固和延伸,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5题。把题目中的西村和东村改成学校和小明家。 求出题目的问题再让学生求一求你想知道他什么时间在哪吗?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求,兴趣会很高。 教学资源: 让学生课前收集数据,如火车,自行车,火箭发射的速度等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猜谜活动,趣味练习,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学生制作口算卡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九义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 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 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说教学方法 1、 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 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第八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该选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生。 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板书:每秒各跑多少米?200÷40=5(米)360÷60=6(米))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一起听智慧老人说说吧!(智慧老人讲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定义)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 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米/秒,6米/秒。那么速度单位可以写成……(板书速度单位)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并进行板书。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同学们想知道你写的这些速度哪里会用到吗?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 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那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情境的延伸:(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只管、更形象,解答问题后,通过提问:每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仔细观察这三道数量关系式,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层:综合训练,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提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通过前面的学与练,学生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到底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呢? (1) 限速标志我知道 这是高速公路上限制速度快慢的标志牌。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限速牌? (2) 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其实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3) 气象台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 台风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①今年8月,台风“泰利”在西太平洋生成,沿西北方向在我国登陆,台风距离大陆2160千米,中心最大风速60米/秒,你能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吗? ②现在台风距九江约900千米,预计24小时后到达九江,你能估计台风的速度吗?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四、 说教学特点 (一)学习材料体现一个“真”。 从生活中提炼学习材料,真实的素材、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二)教学过程着眼一个“实”。 分步展开教学,过程清晰明了,学法指导扎实,兼顾个别差异。 (三)分层训练把握一个“新”。 分层训练,由易到难,形式新颖,发散性强。 (四)板书设计突出一个“精”。 板书设计巧妙,版面合理,应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归纳方法,类比推导数量关系,突出重点,板书上学生的反馈能呈现学习信息,帮助理解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