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怎样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活动的重难点的!

怎样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活动的重难点的

更新时间:2021-06-06 00:55:22作者:admin2

创设生动情境,突破内容枯燥形成的重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枯燥的数学内容为形象直观,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学中,不少学生因为数学内容枯燥而产生了不少难点,甚至对数学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对自己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教材中的概念、定理等多种教学信息通过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手段直观再现或模拟出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汲取速度和摄取知识的效率。例如在教学这节课时,传统教学多以讲授的方式为主,学生会感觉较为枯燥且不易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语言表达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取得理想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制作FLASH动画,再现情境,不仅增强了本节课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急求哪们大师知道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仅供参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发展性特点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每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性能价格比将提高一倍”普遍地被计算机工程师称之为莫尔定律。计算机硬件技术打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就能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信息技术和操作技能,尽可能地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作用,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现行中小学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因此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仅是根据本地区甚至是本学校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但不管使用何种教材,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不能将现在的教学内容和若干年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实际需要简单地连接起来。

2.综合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就目前中小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结合通常分为三个方面: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是“学科本位”,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三者的界限分得极为清楚,似乎《信息技术课程》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的内容,这种片面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的所谓学科性,严重束缚了众多《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因此,现在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几乎雷同,都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计算机语言……”等,只不过低年级少一两项,或难度低一些而已。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了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综合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怀”,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另外,在教学中,应适当淡化《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之间的界限。这样,可以开拓思路,既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计算机硬件的使用率,也能使学生在计算机文化综合应用的熏陶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

3.应用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理论和实践业已表明,计算机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正因为计算机拥有图画、声音、交互控制、动画视频等我种手段和正在日益发展的远程通讯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和学习实际;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同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电化教育办公室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中采用“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4.工具性特点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和应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处理现代社会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两个误区:一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上成中、英文打字课;二是把《信息技术课程》上成单纯的计算机语言课。不可否认《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中、英文打字练习和计算机语言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顾一点而不计其余。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注意以下问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并重,而不应该只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辅助教学功能,也不能只强调辅助教学作用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训练。首先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掌握从图书资料的检索到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和网络游览器、网络通讯工具的灵活使用;其次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再次是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向下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能够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的信息,能够简单通俗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由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变为以计算机操作教学为主,以语言教学为辅,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并使其成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工具,用计算机学习写字,用计算机学习算数,用计算机学习绘画,用计算机学习音乐,以及用计算机帮助他们学习数学、语文、自然、英语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并利用计算机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或选择上,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当然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例如,《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比如有位教师把“多媒体计算机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采用由“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产吩说――整体总说――计算机打字表达――评议批改”等六个教学五节所组成的新型教学模式来进行作文教学试验。其中除第1、2、6三个环节主要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外,其余环节(包括第6环节)均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创设情境”环节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采用先“局部分说”,然后“整体总说”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讲述。这样既可贯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不会感到有压力,又可为认知主体提供更多的练习“讲述”或“写话”的机会,即主动进行语言文字表达的练习机会。在“打字表达”环节中,让学生在观看活动情境的同时,把想写的一段话或想写的一篇短文,通过“想打”方式,用键盘在屏幕上打出来。这样就可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维、都主动参与的目的,所以,这里的“打字”是起促进思维、帮助认知的作用,而不是要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去练打字。在“评议批改”环节中,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参与评议和修改。如果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则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网络(特别是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评议批改,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学生普遍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而能收到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有助于突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而且也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实验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性的特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上机实验,上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国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比如城镇中小学,上机实验操作的课时数与授课时数之比要求为1:1。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对于计算机较多的学校,学生的操作时间一般不低于总课时的二分之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实验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程》是实践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建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并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2)对学生来说,在计算机面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而是用来学习、动手操作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能培养他们的学习技能、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上机操作是实现中小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上机时,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指挥计算机工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抽象化的形式描述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

6.趣味性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生容易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的萌芽,教师应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形成真正的兴趣。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细心诱导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热情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耐心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特别要挖掘计算机与其它课程教学整合中体现出来的优越性,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比如有位数学教师将“计算机与数学课教学整合”,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讲授“轴对称”概念: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明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段线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样既高效优质地完成了数学教学任务,又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信息素质。

为您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