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03 16:57:42作者:佚名
在反对意见看来,即便只看刘旸善行的性质,不去计较背后的代价如何,也不应该以破格录取作为奖赏的手段。高考也好,考研也好,都是以分数见高下,不是以道德见高下。道德的掺入,会破坏程序正义。说到底,救人是一个偶然事件,那些没有机会在考场上救人,没有被媒体曝光的人,品德难道就不高尚吗?不能因为一个人偶然地救了人,就让他拥有赶超其他人的机会,这对其他考生不公平。
反对者更担心此门一开,会给权力制造寻租的空间。如果有人因为考场救人可以破格录取,因为夺刀救人可以保送,那么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尺度和标准该如何把握?谁说了算?这样一来,会不会有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也定义为“见义勇为”,以此来申请高考加分或破格录取呢?
资料图
正因为始终伴随公平方面的质疑,高校在破格录取时不得不谨慎。回看以往破格录取案例,除去地震救人等特殊因素,见义勇为固然是重要的考量,但不是唯一的考量。比如2003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张亚超,平时成绩非常优异,曾经在模拟考试获得全市第一名。如果不是抓小偷受伤,他凭自身实力也很有可能考上清华。且在自主招生过程中,有十位教授参与面试,面试组满意之后,张亚超才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同样,天津大学破格录取庄泓刚,不仅因为他的英勇事迹,也因为他的专业成绩离复试线只差2分,他在本科学习期间一贯品学兼优。从两个案例中可看到,高校并没有因为好人好事而降低自身的学术标准和教育门槛,破格录取比起说是弘扬正气、奖励善行,更像是高校的惜才之举,不想因为偶然因素,错过一位德才兼备的学生。
见义勇为该不该被破格录取,民众的态度一直是矛盾的。既希望好人受到社会的奖赏、命运的眷顾,又不希望对他们的眷顾,破坏现有的制度,危及整体的公平。在绝大多数人那里,破格录取不是绝对不可行,而是规则的不透明、不公开,让人难以放心。
所以,与其一直在“该不该破格录取”的框架里打转,不如高校完善破格录取的规则——明确基本的分数要求,所考察学生的指标,每个指标的权重——既确保考试选拔人才的价值得以实现,又防止这一规则被人恶意利用。只有透明度有保证,规则经得起质疑,高校多元化的招生诉求,和民众期待嘉奖好人的朴素愿望,大可相互成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