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5-29 09:52:41作者:admin2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师:(伴着《健康歌》)生命在于运动,我们每天都在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更健康。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谁能说一说。 生1:身上会出汗! 生2:呼吸会加快! 生3:心跳也加快了! 生4:脉搏跳动的次数也增多了! …… 师:刚才很多同学说了自己运动后身体会产生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了解运动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 (教师出示课题:运动与身体变化) 活动讨论: 准备: ⒈教师会学生测脉搏跳动的次数; ⒉学生自由结合4人一组,选出一名组长; ⒊布置活动要求: ⑴了解原地跑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⑵了解用同样的时间分别踏步和跳跃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⒋集体制定活动的方案。 活动: 各小组按照已定方案独立活动; 活动时组长记录数据以备整理、分析。 发现: 学生将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师:活动后你有什么发现? 生1:运动后,脉搏跳动确实快多了。 生2:运动轻微,脉搏跳动变化不大。 生3:剧烈运动后,脉搏的跳动次数增加的多。 生4:同样的运动,时间不同,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也不一样。 …… 师:通过两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 活动反思: ⒈向体育老师了解三年级学生每分钟脉搏多少次最合适。 ⒉查阅相关运动科学的知识,制定一个合理的“个人运动计划”。 【案例分析】: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本案例中教师由学生熟悉的日常体育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体会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再通过分析、处理数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又不脱离教材。这样做有利于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又能使教学活动具有生成性。不足之处,本案例中在实验准备时将活动方案集中设计,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也许教师是在教学中有收有放,而这恰恰是这次活动的关键。实践活动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让学生自主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活动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从问题的提出到最后的研究反思,教师都不能急于指导,那样会使学生失去自主探究的机会,降低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小组的情况适时指导,保证探究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