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4-20 20:17:23作者:网络
漫画构图夸张,视觉冲击效果强烈,画面平稳不失横。 油画其实绝大部分都比较趋于平稳的构图,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画家也在少数。国画当然构图比较遵循,留白虚实相生的道理。但是无论哪个画中 都离不开,黄金分割的构图法则。 还有就是画面均衡。要是想要解决构图的问题,可以对应自己的专业,找一些相关的大师的作品, 多临摹了, 时间久了 感悟就深了。 至于你说的构思,创作方式, 这个主要看画家个人的艺术修养,和追求。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创作一幅艺术作品, 无论漫画, 油 ,国 中心思想要很明确, 想表达什么, 想要让观者感悟到什么,这个只能靠悟性了, 光说是没用的。 只有不断的积累,是自己的思想升华,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在其中寻找灵感。。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小小的见解, 高手勿喷,
我想能提出这个问题的 人, 也不是简单的人物。
至于给不给赞, 加不加分,那都无所谓, 我只是刚好看到了, 就啰嗦了一次, 谢谢!
小学艺术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教师通过艺术课程培养其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从而实现培养人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自信、分享等人文素养发展的整体目标呢?我觉得可以从美术教材,美术史与美术课堂等方面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以下是我的实践所得:
1、挖掘美术教材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美术课堂。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育的载体,通过教学内容实现美术教育目标。美术教材的编写在每个时期都在不断变化其教学内容。从二期课改前的教材看,它注重学生美术技能与技法的培养,教学内容专业性强,例如中国画,素描,速写,水粉,色彩以及雕塑等,从内容看是专业的美术学校教材的减缩版。但在二期课改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二期课改小学美术课本充满了“人文关怀色彩”,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材中加入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以及许多中国以及西方的许多美术经典作品欣赏,使学生更多接触到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典的艺术作品与著名艺术家。从这里我们也感受到普通学校中小学美术课堂与专业学校培养专业美术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有了很明显的差异。美术课堂不再成为美术专业学校培养后备人才,而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美术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把人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之本,这是教育界的“文艺复兴”。在美术课堂教师注重学生内在精神培养,发挥学生个性,主张创造性思维等做法都大大的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
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把美术课中的“美”与“术”分离。注重技法教学,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把美术的人文性体现出来。因此,对于有些学生就对美术技法学习失去兴趣,技法学习枯燥,脱离学生实际需求,无法让美术技法与学生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学生感觉学习美术技法跟学生本身关系,学多学少无所谓。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因此也会出现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对学生充满兴趣但到小学高年级会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课堂如果不能挖掘人文内涵,那么学生画来画去是重复内容与形式,他们终究会对这些失去兴趣。美术学习如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关,与其它学科相关,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元素,并使得学生能真正从美术学习中体验到美术是生活的升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传承。从而自觉自愿接受艺术熏陶,形成基本人文素养,树立人生观与价值观。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漫画人物》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出发,人物外形设计上体现人物个性,课堂中可以围绕漫画人物个性分析进行展开,欣赏熟悉的漫画形象分析其个性特点。而不单纯强调漫画人物使用夸张的表现技法。学生从单纯的关注技法学习上转移到关注人本身上,这也正是当下美术课堂需要正本清源之处。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画上,而比较少的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画的原因,画与人,画与生活的关系,画与学生自己的关系。
2、挖掘美术发展史中人文内涵,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人文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艺术发展史。每个时期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老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努力给学生建立大美术观。能把美术作品与历史,作品与艺术家结合起来讲解。使得学生能透过艺术作品,了解到艺术与人类与生活的关联,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与一个艺术家有关,是艺术家创作了有血有肉赋予感情与个性的艺术作品,从而能用更广阔的胸怀去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艺术形式,能用包容欣赏理解的眼光去欣赏美术作品,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也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
当学生面对古希腊的裸体雕塑《掷铁饼者》感觉到无法理解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古希腊人热爱运动并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雕塑表现技巧上因此也比古埃及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从艺术发展史的传承与创新去理解古希腊雕塑;当学生面对《格尔尼卡》觉得无法看懂、无法欣赏、无法认同的时候,老师要从创作《格尔尼卡》的故事开始讲起,并介绍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毕加索的艺术风格,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与历史事件的关联与艺术家的关联,再让学生进行联想与解读,他们必然会融入自己的反战与反法西斯的情感去解读作品;当学生在临摹康定斯基作品,无法理解画面色彩的杂乱与抽象点线面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抽象绘画产生的缘由讲给学生听,让他们体验到艺术就是不断的传承与创新的道理,正因为有不断追求新意的艺术家,才会有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与艺术作品产生。从文艺复兴三杰到八大山人,从伦勃朗到元代画家,古今中外所有的美术作品,都能成为学生了解历史,发现人性的重要线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必然会发现美术的本质。体验到美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3、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的美术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是人文的重要战场,因此美术课堂也应该是体现人文精神的场所。在美术课堂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美术思维品质。教师不光注重学生作品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应该建立在作品是否能体现学生的人文素养上,学生不再把画画当成一种负担,而是成为学生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一种途径,作品不再只是枯燥的技巧练习,而是学生想象的驰骋,思维的迸发的过程。作品不再是千人一面的死气沉沉,我而是花各有色的生机勃勃。
美术作品应该称为能表现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是愉快的,有新意的。每一次的作品创作都是生命的体验。例如在画《我的一家》,学生能立刻回忆与父母共同渡过的时光,每个同学能从感受家庭三口之家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开始,并把这种感情从画面中表现出来。学生在表现父母的样貌有的表现的很清晰有的却模糊,教师不必多说,画得模糊得同学就能反思自己对父母不够关心了,一幅画,竟也能唤醒我得感恩之心,好的作品首先能感动自己,然后再感动别人。人性的真善美这些才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根本。美术课中有许多我们可以挖掘的要素。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讨论是积极的,师生关系也是和谐的。
美术课堂关注人文素养,是人性的回归,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以人发展为根本。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与技能训练。过去的美术教育只是把孩子当成技法训练的被教育者,他们一直是被教育的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地位。毫不客气的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得不到培养,教育本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